幼儿的认知活动通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点
- 1.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低
- 2.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泛灵思维现象
- 3.单一线性理解和记忆为主,尚不具备对复杂事件的认知把握能力
幼儿文学的游戏精神
- 1.他意味着一种天然的童年游戏趣味
- 2.它意味着一种充沛的童年生命能量
- 3.它意味着一种严肃的童年内在精神
幼儿诗的艺术特征
1.简洁明快的语言规律
幼儿诗在语言和声韵上通常比儿歌自由,但与一般儿童诗相比,又比较讲究形式上的整齐感。不过,无论一首幼儿诗的外在语言形式偏重的是自由还是整齐的格律,其诗歌语言在总体上都体现了一种幼儿诗特有的简洁明快的韵律。《春雨》《向日葵》
2.生动可感的诗歌意象
幼儿诗是诗,他也要动用对诗歌来说至为重要的,来表现诗的情趣和意味。不过与一般儿童诗相比,幼儿诗在意向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与幼儿生活的直接关联,注重生动可感的象征。《白房子》《鞋》
3.充满童趣的艺术想象
幼儿诗离不开想象,但他的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而是与幼儿时期特有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变现为一种生动而又独特的童趣,这份童趣即贴近幼儿的寻常生活,又能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惊喜。《拖地板》
4.单纯质朴的诗歌情味
幼儿诗不刻意追求宏大的情感主题,而是从幼儿生活的寻常细节入手,展示幼儿的真实、有趣、动人的生活感觉、印象体验等,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单纯质朴的诗歌情味《早 晚》
幼儿故事的艺术特征
- 单一、完整、连贯的情节
- 富于韵律感的语言和结构
- 类型化的人物性格塑造
教师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教学常常陷入一些误区
- 1.把早期阅读教学等同于识字、认字的训练;
- 2.把早期阅读教学视作开发幼儿各项机能的工具
- 3.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靠站过程中“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为主旋律,即所谓的讨论,这样的教学处于集权状态
- 4.早期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一味的追求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的德育价值。
优秀幼儿文学传达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 1.对幼儿文学的本质及其功能有正确的认识
- 2.熟悉掌握一定数量的优秀幼儿文学作品
- 3.具有较好的适宜于幼儿讲述故事和诵场诗歌的技能技巧
- 4.有不厌其烦和亲切平等的态度
幼儿文学融入各领域活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在作品的选择上,教师要认真思考文学作品的针对性。幼儿文学作为教育资源融入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其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各领域教育活动的开展,这是幼儿文学能够渗透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前提。教师在先择文学作品时需兼顾教育内容和文学作品内容的可运用性
2.可转化性原则
在作品的使用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文学作品的可转化性,要从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出发,审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认真分析文学作品在活动中可进行直观化的呈现条件,考量文学对于活动的适应性
3.差异性原则
在作品定位上,教师要仔细推敲作品深浅的差异性,将幼儿文学作品融入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教师要熟悉幼儿的年龄他点,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语言发展水平,文学接受能力出发注重文学作品的层级差异
儿童文学命名的四方面特征
- 1.在基本精神上,儿童文学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作为创作的精神起点
- 2.在表现内容上,儿童文学以儿童的日常生活内容或情感体验为基本的表现对象
- 3.在表现手法上,儿童文学尤其注重故事手法和幻想手法的运用
- 4.在功能意义上,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娱乐、教育等多重价值
幼儿文学的基本内涵
- 1.幼儿文学是以幼儿自觉服务对象的文学
- 2.幼儿文学是符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文学
- 3.幼儿文学体现了独特的幼儿美学的文学
幼儿文学的三要素:作者、读者、文本
一名合格的幼儿文学作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 1.了解幼儿
- 2.理解幼儿
- 3.尊重幼儿
- 4.掌握幼儿创作的基本艺术规律
幼儿认知教育方面,幼儿文学有其他材料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 1.幼儿文学通常以幼儿易于接受的图像或者形象的语言来组织的
- 2.幼儿文学善于用贴近幼儿理解能力的形象化方式,来解释或者呈现某个特定的知识对象
- 3.幼儿文学的中心之一是故事,很多时候,他是通过一个很简单、连贯、合适、生动的叙事过程的表现,来为幼儿读者提供关于周围世界和生活的各种认识
幼儿文学的游戏性特征
- 1.形式的游戏性
- 2.内容的游戏性
- 3.操作的游戏性
幼儿文学的综合性特性
- 1.文学与绘画,在幼儿文学中文学与绘画的结合是最为常见的呈现形态。由于幼儿对直观形象的画面往往表现出比文字更大的兴趣,因此许多幼儿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搭配各式风格的插图来吸引幼儿的注意。
- 2.文学与音乐,韵律性的的幼儿文学作品对于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体验对象。
- 3.文学与表演,幼儿文学与幼儿表演直接结合的产物,首先是幼儿戏剧,他将幼儿的生活故事或童话故事转化成舞台表演的内容,并常常由幼儿表演。
- 幼儿歌舞剧最为集中的表现了幼儿文学的综合特性
幼儿文学的文化精神
- 1.更深的童年立场
- 2.更广泛的童年赋权
- 3.更开阔的人文情怀
儿歌的特性
1.音乐性
与幼儿文学中的其他文学样式所具有的音乐性相比,儿歌的音乐性显得更为直接与强烈。他主要表现为节奏明快、自然,有类似于音乐的节奏和规律,经常可以直接被用来吟唱。比如《菊花开》
2.变异性
儿歌是一种和民间文学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学样式,无论是从起源还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儿歌都带有较为显著的民间色彩,这种色彩使得儿歌呈现一种变异性。从空间上来说,儿歌变异性经常体现在地域性;从时间上来说,儿歌的变异性则常常表现为时代性,如《开城门》。
3.游戏性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游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通过游戏,能使世界之难以克服与难以理解的方面变得可以制服和可以理解。《装风》
图画书的三个基本要素
- 1.图画
- 2.文字
- 3.叙事
图画书的构成
- 1.封面
- 2.环衬
- 3.扉页
- 4.正文
- 5.版权页
- 6.封底
图画书的艺术特征
- 1.图画的时间化
- 2.文字的空间化
- 3.图画与文字的互动
朗读的经验总结
- 1.朗读可以从婴儿期甚至胎儿期开始
- 2.给幼儿朗读前,成人一定要仔细考量阅读文本,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删减书中过于冗长的描述性的句子和段落
- 3.朗读时成人要注意声调和音调,尽可能配以动作以确保朗读是充满刺激而有趣的
- 4.幼儿倾听的习惯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一夜之间就具备的,所以,成人要耐心、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把阅读内容的快乐传递给他们
- 5.鼓励幼儿参与到成人的朗读活动中来
人们一般将广义的儿童文学划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狭义)、少年文学三种
幼儿文学的命名主要是由他特殊的读者对象——幼儿决定的
图谱阅读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程序,应用图谱指导幼儿进行阅读的一种试听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
幼儿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原动力是兴趣
童话是符合幼儿幻想方式的、充满幻想色彩的传奇故事,他和儿歌一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幼儿文学最基本的文体之一。
童话中国起源:1909年商务印出版社出版由孙毓修编译的《童话》丛书为标志
较早对民间童话进行改写的是法国作家贝洛,他在1697年出版的《鹅妈妈》
通过对西方童话的译写和对民间童话改写,推动了文学童话的诞生。1923年叶圣陶撰写的《稻草人》是中国第一部创作童话集
在文学种类上,童谣、童话以及图画书则成为幼儿阅读的主体。
幼儿文学创作者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介将写作引入儿童文化产业链,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位幼儿文学的创作思路
儿歌是以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以口语化的韵文来叙事表情的一种歌谣,是个体生命最初阶段接触的文学样式
我国的童谣的收集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童谣的零星记录。
1593年吕坤所编辑的《演小儿语》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儿歌集。
郑旭旦编辑了儿歌集《天籁集》,书中收录了吴越地区儿歌48首。
1918年到1925年,围绕北大《歌谣》周刊,刘半农、胡适、顾颉刚等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民间歌谣征集和研究运动,史称“歌谣运动”
童年观,亦即一个时代对与儿童及其特征的普遍看法,幼儿文学的艺术发展与其有着密切的文化关联
幼儿文学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门类,他所处理的幼儿生活话题包括幼儿性别教育内容。在幼儿文学中,有一部分专门对幼儿进行性别差异认知教育的作品
幼儿文学文本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语音层、语象层、意味层。
Comments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