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八章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最后更新于 2024-01-04 125 次阅读


一、强化论

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人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是因为这种行为受到了强化。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源于我们的需要。

较低的需要必须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马斯洛将前4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他们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一旦得到满足,他们所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

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是爱的爱和尊重。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重要成就、技能掌握、控制或者高标准的渴望。

追求成功的儿童选择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避免失败的儿童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取舍,而是尽力避免失败以及与此相关的消极情绪。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种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 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 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新行为获得核心的行为的表现
  • 活动时的情绪。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4个影响因素

  • 直接经验
  • 代替经验
  • 言语说服
  • 情绪唤起

五、归因理论

归理论假定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原因,维纳的归因理论提出人在解释成败时,主要原因有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并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分析的原因结构。

  • 控制点影响对成败的情绪体验
  • 稳定性影响情绪与对未来成败的预期
  • 可控性影响情绪反应和行为

维纳的研究得出了归因的基本理论

  • 归因于努力相比于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引发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 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 能力低的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
  • 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更低的评价

六、自我价值理论

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的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一个独立维度自我的价值理论,经学生组合出4种类型。

  • 高趋低避型被称为成功定向者
  • 高趋高避型被称为过度努力者
  • 低趋高避型被称为避免失败者
  • 低趋低避型,被称为自感失败者
  • alipay_img
  • wechat_img
我们所度过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日常
最后更新于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