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性与社会的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1.信任对怀疑(0~1.5岁)
此时幼儿的人物使建立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获得安全感
2.自主对羞怯(1.5~3岁)
这一时期父母一方面要允许儿童自由的探索,另一方面要给予儿童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这一阶段儿童危机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对社会造成危害而被禁止的活动,这时成年人应做的是监督而不是干涉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过多的干涉可能会造成儿童形成缺乏尝试和主动的性格。
4.勤奋感对自卑感 (6、7~12岁)
这一时期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中形成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个体此时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即开始考虑我是谁之一问题。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他所想的与所做的和自身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得到了良好的同一性。
6.有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此时个体能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建立正常友好的关系,就能形成一种亲密感。
7.繁殖相对停滞(30~60岁)
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的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消极(60岁以后)
这一时期会巩固自己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美感;相反,没有获得完美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此害怕死亡。
Comments NOTHING